6/30/2010

[芝加哥] 瑞格裡大樓、論壇報大樓、船塢城、信賴大廈 (3) [背包客]

2010.03.11 Day4

Day4 行程:瑞格裡大樓 Wrigley Building、論壇報大樓 Tribune Tower、船塢城 Marina City、信賴大廈 Reliance Buliding

中間隔著一條小步道,緊鄰著就是瑞格裡大樓

  1. 400-410 North Michigan Ave.
  2. 公車:3、144~148、151、157

這棟位於密西根大道橋西北角、頂著大鐘樓、有著白色陶瓦磚的建築,就是口香糖龍頭-箭牌公司的總部。創辦人 William Wrigley, Jr. 從銷售香皂起家,1891 年由費城來到芝加哥販賣製造商 Zeno 生產的口香糖,並於 1910 年把兩家公司合併,以自己的名子成立箭牌公司。

瑞格裡的事業蒸蒸日上,1919 年,全球年營業額達到 2700 萬美元。之後請來建築師葛拉漢、安德森普斯特與懷特興建總部。1921 年南棟落成,不但是密西根大道橋四個角落中最早出現的建築物,也成功地為公司形象加分。瑞格裡也在同年買下小熊隊經營權,並於 1926 年把小熊球場 Cubs Park 改名為瑞格裡球場 Wrigley Field。瑞格裡家族擁有小熊隊長達 60 年直到 1981 年才把球隊賣給論壇報集團。

2008 年,箭牌公司以 230 億美元的價格由 Mars Inc. 所收購。Mars Inc.擁有 m&m’s、士力架、德芙等巧克力品牌,也有西莎、寶路、法國皇家、偉嘉等寵物食品。

正對面那棟建築物就是論壇報大樓

  1. 435 North Michigan Ave.
  2. 公車:3、144~148、151、157
  3. 市級古蹟

創辦於 1847 年,《論壇報》一直是芝加哥人最仰賴的報紙。集團旗下還包括 World's Greatest Newsletter 電台與電視台等媒體。

論壇報大樓的誕生來自於 1922 年一場轟動一時的跨國性競圖賽。來自紐約的 Raymond Hood (日後設計了紐約洛克斐勒中心)與 John Howells 的設計在 263 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儘管他們採用的歌德式建築背離了當時的主流,但當三年後大樓完工,大家卻不得不承認他的確是一棟如藝術品般耐看的極致建築。

大樓外牆上鑲有約 150 顆來自紫禁城、泰姬瑪哈陵、埃及金字塔、柏林圍牆等世界各地的石頭,面對密西根大道的櫥窗則展示著由阿波羅 15 號帶回的月石。一樓大廳又稱「碑文廳」,壁上刻滿了前人對媒體應有的理想與義務的告誡,相當值得一看。

從論壇報大樓可看到芝加哥 NBC 大樓。

過河,你會看到一棟很像玉米的建築物,那就是船塢城。

  1. 300 North State Street
  2. 捷運 State/Lake 站下車,沿 State Street 往北走過芝加哥河;公車 29、36、62

大概沒有人會反對用「玉米大樓」來稱呼這兩棟船塢城,因為它們的外形的確會令人聯想到被啃得一乾二淨的玉米穗軸。但是,如果說建築師 Bertrand Goldberg 是密斯凡德羅在德國 Bauhaus 學院的門徒,恐怕會讓很多人跌破眼鏡。

1955 年高柏格接下船塢城的案子,為了讓使用者享有便利的環境,連帶設計商店、戲院、停車場、船塢等設施,塑造出一個功能齊全的小型城市。

船塢城於 1964 年落成,由空中鳥瞰有如兩朵向日葵,樓高 60 層榮登當時全球最高的水泥建築。

我怎麼看怎麼覺得車子會掉下來

 

接著走去路普東區的信賴大廈

  1. 32 North State Street
  2. 藍線 Washington 站;公車 (2)、6、(10)、29、36、62、(144)、146

建造於 1891 年的信賴大廈,以其鐵框鋼骨結構與玻璃帷幕外牆等兩大特點,被公認為現代摩天大樓的始祖。它本身也是芝加哥學派建築的典型代表:具有底部、中斷、頂端的三部設計與「芝加哥窗」(亦即由中間一大塊長方型固定玻璃與兩側兩片可上下拉動的狹長型窗框所組成的窗戶)。

Daniel Burnham 與 John Wellnorn Root 是最初的建築師。路特對大樓能繼續朝上增建有相當貢獻,可惜他在尚未完工前辭世,所幸接替者 Charles Atwood 不負眾望的完成任務,並成功地將大廈推高到 16 層樓。美國建築師協會於 2004 年票選信賴大廈為十年來保存最家的芝加哥建築物。

從船塢城走到信賴大廈的路上會經過 ABC Channel 7,而且攝影棚主播播報在街上就可透過透明玻璃 Live 觀看

上面跑馬燈非常亮麗、色彩鮮豔,引人注目。

 

to be continued …








Reference:
芝加哥 (最新版) 太雅生活館,林云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