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08.中國時報.http://ppt.cc/OJrR
黃國洲
大聯盟例行賽每隊一季打162場,但有時真正能決定晉級季後資格的往往只有幾場。常言道「行百里者半九十」,想在漫長賽季求勝,最後階段更須步步為營,以免前功盡棄。回首百餘年大聯盟歷史,急起直追後來居上者不勝枚舉,然而,最引人入勝的還是那些「季末加賽決勝」(tiebreaker playoffs)的賽事。
鏖戰整季百餘場,暮秋時分卻產生兩支「平分秋色」的隊伍,只得在肅殺秋風裡再度對決拼生死,或3戰2勝制,或單場淘汰制,反正「玩完」(play)之後,其中一隊就得「離開」(off)。「playoff」這個字在中文常被翻成「季後賽」,而「postseason」也譯作「季後賽」,兩者有何不同?
這一切得從大聯盟賽制談起,1969年以前兩聯盟不分區,唯一的季後賽(postseason)就是世界大賽(World Series);兩聯盟的冠軍分別由該年戰績(勝率)最佳球隊奪標(Pennant),而萬一有兩隊戰績相同時,則加賽來定勝負。
史上第一次加賽是1946年,當年季末國聯的紅雀與道奇戰績一樣是96勝58敗(1961年以前每季開打154場),因此以3搶2的加賽制決定誰是冠軍。該年紅雀2連勝橫掃道奇,兩隊全季共打了156場比賽,2場加賽的紀錄也納入正規賽季計算。當時的賽事就稱為「playoffs」,如果以現在的中譯來參照,不免有些奇怪,明明算是「季內賽」,為何變成「季後賽」?
playoffs會翻成季後賽,大概是因為後來的聯盟冠軍賽、分區系列賽甚至世界大賽也被視為playoffs;絕大多數的playoffs都在季後(postseason)舉行,因而兩者幾乎同義。其實,將playoffs譯為「決賽」比較不會產生誤解,畢竟,無論在季後開打的系列賽或是季末戰績打平時的加賽,都是「決定」鹿死誰手的賽事,若再進一步細分成「季後決賽」(postseason playoffs)及「季末決賽」(tiebreaker playoffs),概念就更為清晰。
昨日登場的老虎雙城決一死戰,延長到12局下半才分曉,緊張的過程、精采的結局不禁讓人聯想到棒球史上膾炙人口的一場經典球賽,也就是1951年季末加賽系列戰的第三場(雙方各一勝):巨人打者湯普森(Bobby Thompson)在9下一出局時擊出一支再見3分砲,逆轉戰局以5比4氣走道奇。
11年後,歷史重演,1962年兩隊又進入季末決賽系列戰,同樣拼到第3場,道奇前8局還以4比2領先,9上卻風雲變色,巨人連下4城,最後反敗為勝。原本就是宿敵的兩隊,更因這兩次的季末決戰結下深仇大恨,從東岸到西岸(兩隊原本均在紐約,1957年底同時西遷至舊金山及洛杉磯),道奇與巨人的恩怨超過半世紀仍然沒完沒了。(棒球文字工作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