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26 Day 3
離開哈佛搭乘地鐵前往 MIT。首站其實是先敗紀念品,因為紀念品店就在地鐵出口附近,而且我們的路線是會從另一個地鐵站離開 MIT,所以看到紀念品店就先進去買了。
跟哈佛都是同一家紀念品店的 The Coop MIT,裡面的東西跟哈佛根本無法比,無論是種類還是數量,哈佛都是 MIT 的好幾倍,所以我建議能在哈佛買的盡可能在哈佛買,因為 MIT 的選擇比較少。
MIT 現在最新的地標就是第 32 號建築。這棟不規則形狀的地標是 MIT 的 Stata Center,出自於建築師 Frank Gehry。
我發現只要建築特色採不規則形或者大量運用金屬的的建築,往往都會成為地標。例如我們學校的商學院就是如此而成為克里夫蘭地標的。
第 32 號建築在學期間是開放給大眾朋友的,裡面一樓有餐點服務,請多加利用。
建築大師貝律銘在 MIT 有四棟作品,分別是等下要介紹的 Wiesner Building (Building E15),還有上圖由上至下的 Green Building (Building 54)、Dreyfus Building (Building 18)、Landau Building (Building 66)。
Wiesner Building 是 MIT 媒體實驗室所在位置。原子中心、視覺藝術系及視覺藝術中心也在這裡。Wiesner Building 是為了紀念 MIT 校長 Wiesner 所命名的。
離開 Wiesner Building 我建議最佳路線是走向查爾斯河,一邊欣賞查爾斯河以及對岸的美景,順便一路前往麻省理工大圓頂 (Building 10)。
會這樣建議是因為大圓頂的最佳視角是從查爾斯河這邊看過去的。一大片綠意盎然的草皮搭配雄偉壯觀的大圓頂,創造出絕佳視野。
這棟建築,喔不,應該說這排建築,最為出名的當然是大圓頂。但為何我會說是這排建築呢?因為跟大圓頂相連的左右兩排建築彼此之間都是相通的,因而得到「無盡長廊」的美名。當初設計「無盡長廊」的用意主要是因為新英格蘭冬天寒冷的氣候而設計的。
草坪上除了四處可見旅客拍照、情侶調情、躺著看書的朋友,還有一個 Killian Court 1976 年的雕塑作品:《Three-Piece Reclining Figure, Draped》。
今天先介紹到這,明天將會是 MIT 的最後一篇。另外,地圖中的路線不一定要照著走,因為建築物之間的道路都可步行。
View Larger Map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